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智能科技的本质
   
AlphaGo唤起了世人对人工智能的热切关注,但背后实质是什么?就是展示了从牛顿的“大定律、小数据”到默顿的“大数据、小定律”之可行性:通过把人类的几十万盘围棋博弈,自我“对打”成几千万盘的对局,然后再凝练成价值与策略二张“小”网,最后战胜人类围棋高手;这确切告诉大家一条从小数据产生大数据,再由大数据炼成"小定律"式的精准知识之路。
 
我相信,AlphaGo之后,IT的时代定义已经变了,不再是信息技术,那是旧“IT”了,接下来将会是智能技术,新IT;但我们也不要忘了200年前IT的意思是工业技术,那是“老”IT,将来一定是“老、旧、新”三个IT的平行组合和使用。
 
这一变化有着深刻的科学哲学基础。卡尔•波普尔认为现实是由三个世界组成的:物理、心理和人工世界。每个世界的开发都有自己的主打技术,物理世界是“老”IT工业技术,心理世界靠“旧”IT信息技术,而人工世界的开发必须依靠“新”IT智能技术。因此,人工智能成了热门,大数据成了“石油矿藏”。工业技术基本解决了人类发展的资源不对称问题,信息技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接下来智能技术将面临解决我们的智力不对称问题的艰巨任务,越来越美好,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机和动力。
 
人类一直在围绕着三个世界建“网”,现在已经开始了第五张网的建设。第一张网Grids 1.0,就是交通网;接着Grids 2.0,能源网;Grids 3.0,信息网或互联网;Grids 4.0,物联网;眼下是Grids 5.0,智联网。这五张网,把三个世界整合在一起,其中交通、信息、智联分别是物理、心理、人工三个世界自己的主网,而能源和物联分别是第一和第二、第二和第三世界之间的过渡,是Transitional。人类通过Grids 2.0从物理世界获得物质和能源,借助Grids 4.0由人工世界(或称智理世界)取得智源和知识。
 
如此一来,我们就自然地进入了工业5.0的阶段。工业1.0是围绕蒸汽机发展起来的,所以大学有了机械系;工业2.0的核心是电动机,所以大学又有了电机系;工业3.0自然是受计算机的推动,大学有了计算机系;工业4.0靠网络和路由器,我们又有了物联网学院和系;但就像Grids 2.0和Grids 4.0是过渡性的一样,工业2.0和工业4.0也是Transitional,我们已步入稳定的工业5.0之初始阶段,接下来就是虚实平行的智能机时代,现在北大、厦大等36所大学都有了智能科学与工程系,而且把智能科学与技术列为国家一级学科的努力也正在进行。
 
德国倡导的“工业4.0”是一个很好的术语和概念,得到了中国人的极大关注,甚至被称为是最后的一次工业革命,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德国人说工业4.0核心是“ICT+CPS”,一点儿不错。问题什么是ICT?什么是CPS?
 
 
我认为,把ICT说成信息通信技术,把CPS说成物理信息系统,这已是“历史”的理解,仍是工业自动化的理念。时代要求我们把ICT理解成智能连通技术,I主要是Intelligence,不是Information,C主要是Connectivity,不再是Communication,而CPS应理解为Cyber-Physical-Social,就是社会物理信息(中文的次序要反过来),加上系统就是CPSS了。这个代表人之“Social”的S不能少,这样我们才能从“工业自动化”到“知识自动化”,才能从德文的“Industrie 4.0”到英文的“Industries 5.0”,从工业4.0到工业5.0,从工业社会到智能社会。
 
为此,我在2010年还专门写学术论文、报纸评论,呼吁从CPS跨入CPSS,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智能工厂和企业,才能形成智能产业和社会。因为只能在CPSS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人机结合、知行合一、虚实一体”的混合增强式平行智能的“合一体”,才能真正实现智能技术和智能经济。
          
迎接新轴心时代
 
几乎每个中国成年人都知道卡尔·马克思,他去世的1883年又有一个卡尔来世,就是卡尔·雅思贝斯。这个卡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1949年写了一本在全世界深具影响的书,叫《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提出了“轴心时代”这一概念。我认为,每个世界都应有自己的“轴心时代”,雅思贝斯只是道出了第一物理世界的“轴心时代”,第二心理世界的“轴心时代”刚刚结束,就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到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时代,第三人工世界的“轴心时代”源自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激发了维纳、图灵和冯诺依曼等对智能和计算的新认识,从而有了今天的人工智能和智能技术。三个世界的三个“轴心时代”,分别代表着人类在人性、理性和智性上的大觉醒,以及随之而来在哲学、科学和技术上的大突破。
 
按卡尔·雅思贝斯的说法,“轴心时代”之所以形成,是人类为了交流、比较以及希望达成共识的“全球化”之本性需求所导致,源于人类的恐惧、贪婪和懒惰的“天性”。然而,物理世界的全球化只能是“负和”,心理世界最多可以成“零和”,但在人工世界里,借助智能技术,全球化就能够实现“正和”,成为多赢包容的第三代“智能全球化”。中国在第一个“轴心时代”之末开启了“古丝绸之路”的努力,在第二个“轴心时代”之初又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两次“全球化”的尝试似乎都不算成功,希望“一带一路”能成为新的全球化前锋,完成“正和”的第三次智能全球化运动。
 
 
社会上很多人担心这一新时代的到来,包括参加本次研讨的一些学者。再加上“技术奇点”、“人类将变成机器人的奴隶”、“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等许多观点,特别是“人工智能很快将使50%甚至70%的工人失业”等看法更使普通百姓心慌不安。对此,我的看法恰恰相反。
 
我的理由?除了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三十余年的个人研发经历外,只能借助马基雅维利的话来支撑自己:“谁渴望预见未来,就必须征询过去,因为人类的事务从来都是与过往的时代类似”。而且,“它源自于这一事实: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人类都被同样的热情激励。结果就是,每个时代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这是在第二轴心时代说的,但对我而言,这些话在第三轴心时代也适用。
 
二百年前,我们的问题就是担心机器夺去我们的工作进而毁灭人类,甚至把机器都烧了,这就是英国著名的“卢德运动”,不过英国确实发生过“羊吃人”的事情。今天的机器已非二百年前的机器人,强大多了,但机器夺走我们工作没有?我们离开机器还能工作吗?很大程度上,我们今天的工作是机器给的!计算机已为我们创造了多少新工种?我坚信,未来不是人工智能使50-70%的工人失业,未来是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90%以上的工作。
 
 
实际上,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第一位华人王浩先生早就为我们研究了这个问题。王浩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学习哲学,后去哈佛读哲学博士,中途对用机器进行定理证明感兴趣,为此成为第一位获得人工智能领域的里程碑奖的学者(后来我国的吴文俊先生也因从事机器证明研究获得此奖)。王浩的晚年,将全部的心血都花在哥德尔身上:同他写信、电话、吃饭,还成立了专门的哥德尔学会,并自任首届主席,最后写了两本书。(难怪有人传说爱因斯坦晚年上班的唯一动力就是下班时能与哥德尔一起散步聊天回家。)根据王浩的研究,哥德尔后来一直希望把他的工作推广到哲学和社会学中去:试图证明“或者人脑超过所有的计算机或者数学不是人脑创造的,或者二者都成立”。我把哥德尔晚年的工作以“广义哥德尔定理”简之称之,就是“算法智能远小于语言智能,语言智能远小于想象智能。”即
 
AI << LI << II
 
有趣的是,第一轴心时代老子的《道德经》开头的二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近来有人根据新的出土材料认为这应该是三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对我而言,“道”就是算法智能,“可道”就是语言智能,“非常道”就是人类大脑里的想象智能。所以,我相信车比人跑的快,飞机比人飞的高,计算机比人存的多、算得快、判得准,但我不相信它们比人类更“聪明”,如果不是用语言智能重新定义聪明的话!其实,语言智能根本就说不清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智能”,那完全是想象智能的事!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
 
前段时间《未来简史》的作者称人工智能将使我们变成“无用阶级”,又引起人们的一阵担心。无用了?那怎么行!其实,这是人类的进步,一个稳定和成规模的“无用阶段”的产生,是走向智能社会的必要保障。从母系社会到游牧社会,我们成了“无母阶级”,再到农业社会,我们又成了“无游阶级”,工业社会来了,进步到“无产阶级”。“征询过去”应清楚地看到,“无用阶级”就是更进一步,更别忘了四百年前徐光启翻译那本“无用”的《几何原本》时之悲情感言:无用之用,众用之基! 
 
中国目前基于算法的人工智能虽然还不是世界第一,但我们的语言智能绝对了得。现在媒体和一些报告中所讲的智能,我确实一无所知,而且认为绝对实现不了。但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好人拿起来做好事,坏人同样也可以拿来做坏事。然而,人工智能是时代的技术,其发展不是我们的担心所能制止的。
 
我们应记住担心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霍金所讲过的话:我们不能把飞机失事归结于万有引力。同样,我们不能把人类毁灭归罪于人工智能,要担心还是担心原子弹更靠谱。
 
每个人都不应被别人的语言智能所“忽悠”,要立足自己的算法智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智能,以合适的语言智能表之。我想象的人工智能技术就是能让我们实现知识自动化、智能的自动化,从工业社会走向智能社会的时代科技。而且希望国家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纲要》,就是能让我们“直道超车”,实现智能全球化的规划,是我们保障实现“中国梦”的“智能梦”。
 
(本文为王飞跃在2017年8月28日由上海市社联《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和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趋势、风险与挑战”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经本人整理,不代表本公众号的立场。)
 
本文转载自探索与争鸣杂志(ID:tansuoyuzhengming),谢绝二次转载。
话题:



0

推荐

集智俱乐部

集智俱乐部

50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集智俱乐部,英文名Swarma Club,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从事学术研究、享受科学乐趣的探索者的团体。它倡导以平等开放的态度、科学实证的精神,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力图搭建一个中国的“没有围墙的研究所”。公众号:集智俱乐部,官网:swarma.org。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