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关注注意力经济

2015-09-14 jake 集智俱乐部
 

羊年已至,深刻感觉到自己不能再无故浪费自己的注意力资源了,一定要把它放到最关心的主题上。我需要发力延续“观察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系统中的观察者6》http://www.swarmagents.cn/swarma/detail.php?id=17178 文章中,我已经很明确地将观察者理论落实到互联网和点击流的研究中。但是,那篇文章只是论述了一些非常皮毛的东西,我自己也没有继续深入下去。

 

这两年的徘徊,终于回归到了互联网这里。而当我戴着“注意力”这副眼睛来穿越各种文献的时候,自然发现了“注意力经济”这样一条主线。

 

最近刚刚看完张雷写的: 《媒介革命: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研究》这本书,很受启发。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近年来西方注意力经济学这条路上的主要学者一一做了介绍,这样就省得我四处搜索文章了。

 

有意思的是,社会学家的思想可以很超前,因为他们不用受理科学者那些什么数据、模型的羁绊。注意力经济中的那些人,如高徳哈勃(Michael Goldhabor)就是这样,他被称为注意力经济的“爱因斯坦”,因为早在80年代的时候,它就让自己的灵魂穿越到了21世纪初,甚至是21世纪中后期,从而论述了关于注意力经济的一系列洞察。

 

虽然,现在提到注意力经济,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郝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但实际上,西蒙并没有对注意力经济展开全面的论述,他只是最早洞察到当信息资源足够丰富之后,注意力必然成为稀缺。而Goldhabor才是认认真真地把注意力经济当成自己事业,并认认真真开创性研究的人。

 

Goldhabor的思想特别激进,它不满足于将注意力看作一种商品,他认为注意力本来就应该替代货币。当人们交谈的时候,实际上不是在交换知识和信息,而是在交换注意力。而当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之后,注意力称为人们最希望得到的稀缺资源。因此,注意力交换将取代货币交换。社会将因为注意力作用的凸显而分化成两种阶级,即明星和追星族。知识产权制度在注意力经济下彻底瓦解,而政府也会逐渐萎缩。

 

如果你对Goldhabor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他那篇非常重要的网络文章:The attention economy and the net (http://firstmonday.org/article/view/519/440),尽管他写于1997年,但很多观点现在来看都特新颖。

 

 

第二个特别有意思的人是Seth Goldstein。这个人深受Goldhabor的影响,却并不想走学术道路,而是创立实业。既然注意力是一种珍贵的资源,那么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把它定量化。于是,它先是成立了一个attentiontrust的非营利组织,接着又开发了记录你上网点击历史数据的软件,还有一个attention recorder的Firefox插件开辟了Root Vault分享平台,还建立了注意力托拉斯平台,提出了注意力银行的概念等等。但让人觉得特别遗憾的是,所有这些东西现在在网上都找不到了,是不是Seth Goldstein破产了?真搞不懂,有知情的人吗?

 

 

现在,注意力经济的名声似乎不太好,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大众把注意力经济等同于了眼球经济,而且注意力经济总与让人讨厌的广告联系到一起。但实际上,广告仅仅是注意力经济的体现之一,深入理解什么是注意力就会让我们发现,注意力的产生其实可以分成不同类别和不同的阶段。

 

传统的广告站在商家的角度,将商家能提供的东西作为广告投放出去,以吸引注意力。但是,如果站在用户的角度,他们要表达自己的注意力实际上是以自己的意愿为体现的。于是Doc Searls提出了“意向经济”(Intention Economy)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客户身上,他们的意愿反映了他们会把注意力投放到什么地方。让用户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然后再让商家进行追踪和竞争,会更有利于用户。

 

所以,对比传统的注意力经济学,意向经济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也更加符合互联网精神。按照意向经济的设想,每个人只要能够把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放到网上,就会吸引一批商家提供服务或商品,这比盲目地投放广告显然更加有效率。因此,意向经济从一开始就打起来反对注意力经济的口号,因为商家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用户的注意力,而是他们的意向。很多网站其实已经在实践意向经济,比如现在的众包网站猪八戒网,用户可以采用类似与招标的方式发布自己的意愿,然后商家就会竞相提供解决方案。

 

虽然很多人说意向经济反对注意力经济,但我认为是反对了狭义的注意力经济,即现在常用的广告方式。但从本质上说,广义的注意力应该包含人们的意向。意向类似于是一种潜在的注意力,即我们将会把我们得注意力关注在什么地方。本质上讲,意向也是一种注意,因为你的愿望越强,就相当于你会赋予更多的思考、注意的时间在上面。所以,意向经济被认为是注意力经济的一个新分枝。

 

Steve Pavlina无疑是将意向的作用无限扩充的人。他通过自身的经历证明,人仅凭意愿甚至可以改变世界。他的观点好像是玄幻小说,但在现实中也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的。比如,他举了一个意愿作用的例子是:当你在告诉公路上驾车要跨越不同的车道的时候,应该先打灯,表达出你的拐弯意愿,而不是先看后面有没有车,再来决定自己的意愿。往往,当你大声地把你的意愿表达出来以后,别人就会明确知道你的想法,从而使你的并线动作更容易实现。因此,Steve用自身的经历贯彻了一种生活哲学,并且影响了很多人。按照Steve的想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类将越来越可能根据自己的“愿力”来改变世界。

 

Thomas Davenport是注意力经济学中又一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版的《注意力经济:了解商业的新通货》开创了注意力管理的领域,这本书也有中文译本。与其它人不同,Thomas将注意力放到了企业内部,既然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那么企业就应该充分地利用其注意力这种资源,实现科学的管理。

 

Joseph Pine II继注意力经济、意向经济之后又提出了体验经济。因此,一段独特的生命体验实际上也是一种稀缺的资源。这解释了为什么旅游业越来越发展,因为本质上讲,旅游就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它也是一种资源。很多游戏也可以带给人们特殊的体验,所以游戏本身也是生产,因为它赚取了人们的体验。当然,体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注意力。因为,当你体验某种过程的时候,如果你沉浸其中,这实际上是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所以,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就是观察者进入了一种全新的游戏世界,从而造成了高度的体验感。

 

 

总体感觉,西方注意力经济学派的思想还是挺超前、激进的,而且他们有自己的圈子。不过,这些人更多从社会科学、传播学的角度审视注意力的问题。尽管这些人也开始定量地测量注意力,但却很少有人从人工智能以及数学模型的角度认识注意力。比如,我们说注意力是稀缺资源,它是构成注意力经济的前提,但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假如人工智能高度发展,那么机器会不会产生注意力,如果能产生,是否注意力就不稀缺了?我认为注意力经济学派对这类问题的探讨不太深刻,比如Goldhabor将机器产生的注意力归结为虚假注意力,因此他从本质上不是注意力。但究竟虚假注意力和真实注意力的区别在哪呢?似乎没有人探讨。还有一个深刻的问题是,经济人类的注意力对于机器世界来说起到了什么作用?注意力经济学派也没有讨论,因为他们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集智俱乐部,让我们离科学探索更近一步。

640 (300×300)

 

 
话题:



0

推荐

集智俱乐部

集智俱乐部

50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集智俱乐部,英文名Swarma Club,成立于2003年,是一个从事学术研究、享受科学乐趣的探索者的团体。它倡导以平等开放的态度、科学实证的精神,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力图搭建一个中国的“没有围墙的研究所”。公众号:集智俱乐部,官网:swarma.org。

文章